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独领五千年的凌家滩玉石工艺

 2024-02-01

       安徽玉石文化网

 100

        凌家滩文化组织考古发掘经历多次,墓葬区大规模考古发掘共五次,1985年至2007年时空跨度历经22年,目前凌家滩考古工作站仍在陆续发掘,共计出土玉器一千多件。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凌家滩的玉石加工制作工艺技法非常成熟完整的体系化作业,运用了浮雕,线刻、管钻、打孔、圆雕、减地、抛光等多种手法,凌家滩系新石器时代晚期,根据器物表面的圆凹弧痕,可以清楚的看到凌家滩的玉器加工已经采用了砣工艺技术,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运用该项加工技艺的文化期技法。它的八芒星图腾更是与世界多处文化共通的文明符号,玉石工艺引领了后期的红山、良渚、薛家岗、兴隆洼等等玉器文化之先河,也有的学者猜想是凌家滩先民在受自然灾害不断迁徙,先进的玉器加工工艺得到广泛的流传。


        1、令人啧啧称奇的钻孔工艺。凌家滩玉石打孔分为单面管转,双面对钻打孔,有的孔壁内有打琢点,有的经过修整,有的留有明显的台痕。最为神奇的是玉人背面对穿孔,凌家滩微观管钻以其“微”闻名。以凌家滩出土的一件坐姿玉人为例,其背后有一隧孔,孔径仅为0.15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不禁让人感慨五千多年前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得知隧孔的形成经过7道工序。如此精巧的钻孔显然不可能是竹子或骨器所致,那么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这个时候的又没有铁器的出现,古人到底是使用的十什么样的黑科技?

图片

        凌家滩共计出土玉人6件,站姿玉人3件,坐姿玉人3件,可见它的成品率是极低的。


图片
图片

       可以看到制作工序为:首先垂直在玉人背面管钻一个孔,在第一个孔的基础上斜着钻一个孔,然后在第二个孔的基础上在斜着钻第三个孔,这样以三道工序钻好右边的隧孔,左边同样是三道工序,两边都打好后,斜向对钻一孔使两半穿通。可见是经过不断更换新的钻头多次重复打孔,在高倍放大镜中可以看到孔中留有一段玉芯,其直径居然仅为0.15毫米,孔壁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同心圆,确定为管钻无疑。管钻的外径约为1毫米,内径约为0.5毫米。这是中国发现最早运用微型管钻技法。


图片

        从凌家滩出土的螺丝钻头工具也许会为我们揭开谜团。5000年前古人利用离心力和旋转力原理的凌家滩黑科技。


图片
图片
图片

       通过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双面对钻和单面管钻留下的加工痕迹以及孔内的台阶痕。

图片
图片

       这些是单面管钻和双面管钻留下的玉芯。


      2、多种加工工艺为一身的加工手法。


图片
图片

        此件双虎首玉璜采用多种雕刻工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完整反映工艺的一件玉器,虎首为浅浮雕而成,阴刻线出鼻、嘴、眉、胡须,管钻打孔为眼又可系带,虎身线刻虎斑纹,整体打磨光滑,左边眼呈“臣”字状也是后来两周主要风格,虎姿势现上山态势,神情凶猛,寥寥数笔刻画生动。加工手法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化加工制作生产流程。


        3、用心的抛光打磨。张敬国老师在回忆当年发现经过的时候这样说到:“1985年6月,当地村民在葬新坟,挖出陶片和石器,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随即上报到省文物所,当时我看到出土的石器,制作规整,打磨光亮都可以照人,我感断定一定会是一个新石器时期的伟大文化发现。”凌家滩的玉石器大部分打磨的非常光亮尤其是装饰类玉器,张敬国老师当年还用锋利的石钺做过切割猪肉的试验,古人不辞辛苦对美玉的喜爱和敬畏可见一斑。


图片

    图为打磨光亮的玉斧。


图片
图片
图片

      打磨如镜面般的玉钺、石锛。


图片
图片

       内外都打磨光滑的喇叭形饰,工艺造型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图片
图片

        这是凌家滩打磨玉石用的砺石。

        

        列选部分凌家滩玉石器,从工艺的角度发现分析,可见凌家滩的玉石加工工艺的高超水平,彰显凌家滩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引领了无限的创造力,在玉雕史做出的卓越的贡献,它无疑是人类史前文化最高的加工技艺代表。给我们带来一种虚拟中现实产物的灵境幻想。


        安徽省玉石文化研究会    杨道武

       2022年4月6日

      图片参考文献《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

扫一扫
二维码
  • 手机版 手机版
Top

文章精选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