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大写意手法中国式审美观的凌家滩出土玉猪
2024-02-01
安徽玉石文化网

112
2007年6月,在凌家滩遗址祭坛附近出土了一件玉猪,身长75厘米,宽38厘米,高22厘米,重约85公斤,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大、最重、最早的玉猪。玉猪是利用完整的巨型玉石仔料制作的,古人由于受运输条件的限制,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在凌家滩区域是富有玉矿的,经检测属于透闪石,我们都知道和田玉的透闪石的代表性玉石,他的发掘和选用远远在凌家滩千年之后,从玉猪的雕刻手法上我们可以看到,凌家滩先民采用玉石天然形状随形而雕,用减地法取出整体脸部造型,再表现出嘴部獠牙眼睛,粗犷而纯熟的写意手法雕刻,把凶猛的野猪表现得憨态可掬,也可能是要表达被驯化的意愿,让我们感叹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取像大写意手法确定了中国式审美观。张敬国教授说:“当时发现时还认为是一块大石头,当进一步清理发现上面的纹饰,才知道是一个玉猪,獠牙是区别家猪和野猪的关键,这只‘玉猪’吻部一对獠牙清晰可见,因此判断它是野猪。当时我们都怀着的欢快喜庆心情找了几个人才把他抬回家。”
殷志强提出的三点学术价值1、大玉猪开启了中国古代“大玉器”琢磨的先兆。2、大玉猪开辟了中国雕塑艺术“简笔”风格的先例。3、大玉猪开创了以“大礼器”确定“大礼制”的先河。是非常准确定位的道理。三个“先”告诉你凌家滩文化无疑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起源,我们不能拿着西方用文字的出现来判断东方文明起源,哪是两个系统的文明代表,我们的文化只有是我们的解答。
猪,繁体字"猪",异体字"瘃"古时也称豚 ,又称彘豚豨,别称刚鬣。古代经常用猪代表财富和生育,篆书的猪可以看出有猪才是家。《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汤盎"。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史记集解》引邓展曰:"东海人名猪曰豨。"所以汉初陈豨、汉末昌豨都名"豨"。
凌家滩先人用礼遇的方式表达出对野猪的图腾崇拜,最高的太湖山山峰在古人心中是可以通天与神明沟通的地方,而祭坛的最高处又“供奉”着玉猪,可能是野猪经常活动过得地方,是凌家滩先人把对敬畏的凶悍狰狞自然力量倾注,是对生命力繁殖力的崇拜。
文章精选
MORE>>-
安徽省玉石文化研究会换届大会暨第四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
确定了大写意手法中国式审美观的凌家滩出土玉猪
2007年6月,在凌家滩遗址祭坛附近出土了一件玉猪,身长75厘米,宽38厘米,高22厘米,重约85公斤,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大、最重、最早的玉猪。
-
凌家滩文化——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2022年9月6日上午9:00至11:00,应安徽省法官培训学院之邀,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徽省玉石文化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古代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张敬国教授在培训会上首讲做了题为《凌家滩文化——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省法官培训学院单其文院长主持,会议约100余人聆听了讲座。
-
安徽省玉石文化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暨第四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
-
微观识古玉
高古玉的收藏投资和文化学术研究,被业内公认是将来艺术品市场的最具潜力的黑马,不论是材质、工艺、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极高的收藏研究价值,但高古玉的鉴别真伪成了制约广大爱好者收藏投资的瓶颈,古玉鉴定一直以来被认为高深莫测,所以很多人望而却步,仿品的大量充斥市场给很多藏友带来经济损失和兴趣的下降,白生光先生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是在安徽玉器鉴定最早提出微观鉴定方法的学者,我根据长丰县出土的战国玉器在四十倍放大镜下的工艺加工痕迹特征解析古玉鉴定的一些方法希望能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点参考和启发。